2016,不再回首。


2016,不再回首。

今年的年关,和往年的感受十分不同。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告别”。

2016年,我们告别了奥巴马和希拉里,告别了郭川船长和余旭。我的奶奶去世了,几个亲人和朋友患上了癌症。在这一年,虽然认识了一些新朋友,却觉得世界的走向越来越模糊,身边的人也在渐行渐远。

2016年的最后几天,我飞向了波士顿,却又提早地结束了旅途。当我把放在前男友家的行李一件一件再打包的时候,发现自己割舍和挥别的姿态,越来越从容。

2016,有很多失去,也有很多获得。在世界政治碎片化和分离化、互联网产业被唱衰、科技急速转型、人们对领导人失去信心的今天,“方向感”和“使命感”很有可能沦为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我守着我的一亩三分地,无心在年末选秀晒任何旅途。

2016年我去的地方很少,没拍什么照片,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旅行。虽然“走”的地方比往年少了,但是在其他方面却有了进步:有了稳定的工作、买了车、开了公众号、自学了几个软件、看了几本好书。最重要的是,我越发越明白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两个身份和三个理念

2013年夏天,我还在科罗拉多高原的寒风里瑟瑟发抖。那天我在Stony Pass山口啃着能量棒,看见远处有个人影越来越近。

我随手把能量棒的包装纸塞在了石头下面。

走过来的人叫长沼,他从某个意义上改变了我的一生:忽悠我去徒步的太平洋山脊、介绍给我长距离和轻量化徒步的理念、并且教给了我“无痕山林”理念的奥义。

是的,当时他随手捡起了我的包装纸。那一刻,我羞愧万分。

三年之间,有太多人问过我:你徒步的意义是什么?

曾经的我也许会回答:没有任何意义;我只是享受山间的狂风、头顶的星辰、每一次日出和日落而已。

然而,越往上的高处走,看到的风景越是不同;有了新的视野之外,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和人,并且有了分享的喜悦、有了发声的渴望、有了传播理念的一把把“钥匙”。

而今,我觉得我的行走的”意义“,就是带给别人那些长沼老师当年曾经带给我的东西。

所以现在的我,有两个身份:我即是自己旅途和经历的体验者,也是一个文化的传播者和记录者。对我而言,旅途即是生活,也是工作。

我的关注方向有如下三个:

无痕理念:即Leave No Trace, 向大众推广负责任的旅途和户外精神。

长距离步道建设:把“一带一路”政策和现在国内建立国家公园、大横断线路、林业生态步道、登山健身步道等等热潮与国外的先进做法结合,帮助设计和推广长距离步道。

户外教育:把我的学业(教育)和我的爱好(户外)相结合,点燃一些幼小的火苗。

四份工作

2016年,结合上面三个大方向,我的四份“工作”渐渐成型。

第一,我是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 – 特殊教育系的研究生,结合我本科心理学的背景,正在学习一些跟教育方法、理论、实践有关的内容。这些对我参与户外教育类的工作十分有帮助。

第二,在德州大学,我担任教育系Sarah Powell教授的研究助理,主要任务是帮她做“实验”。教育学的“实验”属于社会科学实验范畴,和自然科学实验有很大不同。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实验组的学生当中执行她所设计的教学方案,说白了就是课外辅导。

这个工作最有意思的就是能够全方位投入美国公立教育最基层,每天到学校、一对一地对8个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数学辅导,用的是统一的教案。这些学生基本都是西语裔,都来自社会经济指标比较低的家庭,这是由德州的少数族裔比例大环境影响的。

我的第三份工作是德州优品教育的辅导员和户外领队,这就是我的第一个”户外教育“切入点。在刚刚过去的12月,我们带领了20个中小学生在德州和墨西哥边界的Big Bend国家公园徒步、露营、攀岩、泛舟,把”无痕山林“的知识贯穿其中。

我地四份工作就是经营自己的自媒体。媒体传播不是目的,只是一个实现以上三个大目标的一个手段。

2016年10月15号,我终于(在百般拖延之后)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至此,我的个人网站、微信公众号、知乎、微博等等平台都已经集齐七龙珠了。所有的自媒体平台都是由我一个人运营,至此已经有了上百篇干货文章和超过千张图片,主要的内容囊括了熊到大姨妈到打包技巧到电影吐槽到大选评论等等各个方面。

我把公众号的文章分为两个大类:“探险”和“修行”。这也是我的个人生活的两个主题。

在“探险类”故事里,我讲述了作为一个户外人的难以告人的+窘迫苟且的+并不光鲜亮丽的故事。在新的一年,我的公众号将会成为2017年大陆分水岭4500公里徒步的主打直播平台:

在“修行类”文章里,我尽量把时事和户外结合起来,有从女性角度的探讨,也有把美国大选和环境公共政策相结合的时评;最重要的当然是我的徒步旅途上直接观察到的美国风土和人文现象:

当然,我的个人网站zhangnuoya-walk.com还在持续更新,2016年我最喜欢的两篇文章应该是美国的20个荒野保护区的介绍和“熊孩子”防范指南:

自媒体运营是一个一地鸡毛的繁琐活儿,我需要”跨界“撰文、修图、做视频、设计海报、做市场、做公关等等,很涨技能,但也很耗费时间。

运营自媒体的一个危险是容易”一叶障目”,把时间耗费在繁琐的过程中,而失去了对大方向的把握。我一直在时刻警示自己:不要把精力花费在一个个独立的回答、篇篇单一的文章上;怎样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给大家一个清晰的张诺娅的形象,才是最重要的。

N种记录

2016,我继续保持着”0带盐,0赞助“的纪录。除了年末大拐弯的协助领队,以及平时的书稿、杂志供稿,我没有一项收入是和任何商业品牌有关的。

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全心托付自己到一个品牌之前,我最重要的品牌其实就是”张诺娅“。在推广、市场和保持纯净化的平衡之中,我愿意和很多有意义的项目进行合作,且不完全绑定在商业关系之上。比如:

年初的时候在北京穷游总部开了一个分享会,再次见到了久违的老蔡、悟空、九姨等等老朋友。这是我第一个大型分享会,有一百多位来宾到场,在穷游高大上的办公楼场地里举办。当时来的人还包括我的父亲,和我亲人一般的好闺蜜、飞行员余旭。

和穷游合作的《穷游锦囊 | 太平洋山脊》于2015年发布,这是一个完全免费的、惟一的中文PCT攻略指南,也是我倾力10万字的一封情书,献给所有对太平洋山脊向往的孩子们。

2016年1月,我得知自己又被提名为了金犀牛奖“最佳背包客”。连续两年提名,一年获奖,我已经太心满意足了。对我而言,得奖不是最终目的;在这过程中与众多户外大神交流、学习,才是最佳体验。衷心祝贺老极摘得这个桂冠,也祝你们全家在南美越玩越high!

金犀牛奖背后,是我尊重的《户外探险》杂志社团队 — 何土匪,大霞,还有好多我叫不上来中文全名的兢兢业业的员工。何亦红主编在年初撰文,讲述“2016年,我们为什么还要做一本杂志”的初衷,有苦涩、艰难,也有满足、收获。

2016年,《户外探险》专门做了一次长距离徒步专题。要知道,美国领先的Backpacker《徒步者》杂志,整整比你们晚了半年做这个内容。据说《金犀牛系列丛书 | 徒步》的出版也不会太远了。

在这期杂志里,我分享了轻量化装备的心得体验。

1月返美之前,我来到自然之友的总部,结合“无痕山林”的主题,做了一次美国步道体系的分享会。盖娅自然学校是中国户外教育、自然教育的旗舰,我也有幸能成为LNT志愿者,参与《无痕山林手册》一书的翻译和校对。

三月,我来到美国科罗拉多的Center for Outdoor Ethics, 也就是LNT的总部。同月,自然之友和美国总部正式成为合作伙伴。

除此之外,我还参与了由林业局和诺兰特生态规划一起合作的一本步道书,负责太平洋山脊和阿帕拉契亚的章节。这本书将会是我国投资建设登山健身步道、生态步道、国家公园步道、国家步道(如大横断)的一个重要参考书:

参与深圳登协、徒步中国公众号的觉行一起参与的步道体验分享会,见到了曹老大、匆头、喜马拉雅山地电影节创办人谷歌老师、牛哥等等,还认识了深圳”爬行动物“的同龄人:

2016,我和两个姑娘(女侠)一起畅聊户外。一次是黄菊姐和她的公众号“行李”,还有一次是湘君和她的公众号“奇记”。

黄菊姐已经在16年从高山到雪原,成功地办了几次定制活动,并且计划把访谈的内容整理成书;湘君也在路上遇见了她的25个“奇记”,采访了雷殿生、曹峻、闪米特、罗静等等我一直仰望的大师。

2016,我的文章见于5本杂志 – 《旅行家》《户外探险》《中国国家地理》《第一户外》和台湾的《户外》杂志。

2016,我有了两个互联网伙伴 — 美国的野孩子和JoinLA.

有幸参与“北美靠谱青年”的录制,聊了这几年徒步的所见所闻;奥斯丁文化沙龙的分享会则是我最为畅快的一次,因为终于可以任意蹦英文了…


1月和古岳在北京。


1月和阿苏在北京。


12月和”7+2″女性王雷在波士顿。


在尼泊尔。


在旧金山。


在俄勒冈PCT。


在沙斯塔。


在胡德。


在亚当山。

两次跑马、两个月的密集攀岩。

2016年如果还有什么收获的话,就是涉猎了几本复杂科学(Complexity theories)和神经网络的书,系统地学了传播学,也在家教的过程中复习了地理化学历史生物。为了工作买了车,四个月开了接近5000英里(8000公里),离“老司机”还差一步。

此刻,想放一曲《再回首》。
再回首
云遮断归途
再回首
荆棘密布
今夜不会再有难舍的旧梦
曾经与你共有的梦
今后要向谁诉说
再回首
背影已远走
再回首
泪眼朦胧
留下你的祝福
寒夜温暖我
不管明天要面对多少伤痛和迷惑
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
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是最真
再回首 恍然如梦
再回首 我心依旧
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

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