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山林,真的适合我们吗?


无痕山林,真的适合我们吗?

本文为2025年4月13日,诺娅在上海哥伦比亚旗舰店关于“可持续徒步”分享会的逐字稿。

主持人:刘易非,媒体人,《鹰眼时间》播客主播

易非:很多人刚开始玩儿户外,都是从近郊开始,由近到远。但你一开始就反过来,先尝试了非常长的距离。

诺娅:我那时算是个初生牛犊,对徒步、短距、长距、登山、攀岩,没有任何的概念,也不知道当中的区别。我那时不知道人要积累很多短距离徒步,量变引起质变,我觉得“长距离”只是和短距离一样,是徒步的另一个类别。我走上长距离线路之后,才发现和短距离有非常多的不同;但反过来,长距线路也只是单日徒步的叠加,因为你不可能把4000公里、4个月的食物全部背上,所以得走一段、出来一段。(长距线路)只是把重装短线拉长、多进出了几段脚程而已。

易非:你刚才说了一个细节,就是长距离是走一段、出来一段,并不是连续地走上几百公里。

诺娅:对,最多我背过200公里(140英里)的食物,七天的脚程。(此时和在场的另一位三重冠军田禾确认,他背过最长的是170英里左右)。需要提前做好补给的规划。美国线路的特点是荒野区很多,不是大家想象中走一段就有一个小卖部、一个村子、一条公路,走出来就能补给的那种。所以我们要提前准备“补给盒子”,就是因为可能出山后,你要搭40公里的车,去到一个只有4个人居住的聚居地,只有一个加油站,你买不到电池、姨妈巾、五天的食物。可能只能买到薯片、简单的金枪鱼罐头。所以我在PCT上给自己邮寄了29个盒子,盒子里除了食物,还有其他消耗品:气罐、袜子、鞋、(衣服破了之后)新衣服等等,依靠的是美国的邮政系统,而不是一个健全的山野补给体系。跟欧洲还是非常不一样的。

易非:我们很多人都是从国内开始徒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但你也是反过来的。这会造成什么视角差异吗?

诺娅:我17岁去的美国,在那之前,也有过跟家人去景区旅游的经历。我是四川人嘛,近水楼台,九寨、云南等地方去过。所以小时候我印象中的户外就是大家下车拍照,爬坡上坎;风景很漂亮,但人也会很多,没有纯荒野或者去除人工痕迹的状态。所以到了美国之后,我就特别疑惑:为啥这里的山里啥都没有?几乎没有指示牌,也没有垃圾桶,也没有配着袖章的大爷……

易非:或者那种“禁止吸烟”“禁止攀爬”的告示。

诺娅:对,有牌子的地方很少。而且很多游客会反感指示牌一类的人工痕迹。这种思维我花了很久时间,走了很多路、看了很多书之后才能适应。有一本书很有意思,《荒野与美国思想》。美国这个国家,人特别少,而且它历史很短,欧洲移民之后、也不过两百多年;建国50年后就开始修铁路了。

为什么这个有意思呢?类似咱们国家一类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一定有个节点,在那之前山里所有的“小径”全是生产生活用道:栈道、古道、驿道、牧道、村道……生老病死、教育、武侠,人生都是在“道”上度过的。但是美国就没有这个过程。除了原住民的村道,后来欧洲移民创建的山道,没有一条是生产生活用道,全是为了旅游、户外、观光修建的。所以美国人使用这些步道的心态就是不同的。他们问自己:对比欧洲璀璨的文明,我们有什么特点和优势?

易非:文化特色。

诺娅:对,美国有什么可以得瑟的东西?他们就发现,诶,我们有荒野,我们有边疆。你们欧洲虽然山峰漂亮,但是人已经在那儿居住了上千年了。美国人分析出来,觉得(荒野文化)可以让他们独立于全球其他体系,成为他们的国宝。

易非:明白了,是不是大家最近一两百年、开始认真看待大自然的时候,他们国家才刚刚起步,这还是个没探索过的东西。但是在中国等的文明古国,人和自然早就融为一体、共生共存了。

诺娅:说得非常对,所以咱们发展自然景观,是通过有伟人在这里提过字、写过诗、画过画、打过一场著名的战役。自然的价值是通过它跟人、跟历史的关系,折射反应出来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江城》,作者何伟就说,美国人看自然,是看人怎么改变地貌;中国人看自然,是看地貌如何改变人。

所以美国会把自然和人分开,二元,超验主义,爱默生、梭罗、缪尔。他们觉得自然跟人无关的那部分,才有美有神性,而不是说人跟自然有什么样的关系。

易非:观点差别还是挺大的。我们说到“无痕山林”这个概念,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个舶来品。它诞生的渊源是什么样的?

诺娅:今年年初大家都看过洛杉矶的山火照片吧?每年美国西部都有几百起山火,从山里烧到城市,造成巨大的人力财力损失。大部分的山火事故都是野外不合理的用火导致的(无痕原则的第5条)。

第二,美国西部其实有三分之二的土地都属于沙漠,如果不使用可持续的地表(第2条),就会造成水土流失,久而久之河流会成悬河。

第三,熊。我在美国一共见过18只熊。如果不做到无痕原则第3条,”合理地储藏食物“,熊来扒拉你的帐篷不说,它一旦吃了人的食物、产生了习得性,就会被枪毙。“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 所以保护好自己的食物、把自己的垃圾用厨房密封袋装好、带走,不仅保护是我们自己,也是熊。

(展示厨房密封袋)这个东西在国内不是特别好买,可以网购、去大型超市买。我平时就把它用来装电子产品、装备、食物,不买昂贵的防水袋。

所以综合来说,”无痕七原则“对于美国并不是一个道德指标,它是国情的刚需,是实用主义地维护经济运转的东西。美国的人口只有咱们的1/4,但国土面积和咱们差不多。所以哪怕你在美国的山里放了垃圾桶,也不会有劳动力去收。

易非:没有人力资源。

诺娅:美国的城市里,很多工作岗位(比如地铁站的工作人员)就是没有的。没人站岗,没人安检,没人卖票,没人清扫。

易非:没有清洁工系统。

诺娅:是的。大家猜一下,人类历史上最大型的步道修建工程,是在什么时期?

易非:罗斯福时期?

诺娅:是的!为什么?

易非:一战和二战之间,当时经济比较差,需要建设大量的工程来提供就业。

诺娅:是的。那时候出现了大量闲散白男劳动力。大家可能记得教科书上的CCC(罗斯福新政中的“民工团”),就是大萧条那10年把失业人群控制住,在城里不就打砸抢了吗?所以把他们圈到山里,搞基建。约翰缪尔步道作为PCT的前身,就是那时候炸出来的。这也侧面说明了美国劳动力之少,搞户外建设、还得等到经济萧条。所以无痕七原则的出现,是出于非常实际的考虑。

另外,为何无痕山林在八几年的节点才出现?因为那时候美国已经有了大量的国家公园和国家步道,但是因为没有劳动力,没有专门的员工去管、去修、去维护,它只能依靠志愿者。

然后国家发现,哎,你们志愿者都修了几十万公里的步道了,好像让你们自己来搞(无痕)这个事儿,也行。要不我们就扶植一个NGO, 叫做“户外伦理中心”(Center for Outdoor Ethics), 专门把这7条原则研究了出来,负责宣传、教育。这样国家就可以撒手不管了,也不给你们拨款,你们自己去负责筹钱。

包括哥伦比亚在内的很多户外公司、童子军等户外教育机构,成了那时候无痕山林最大的股东和捐款人。和七原则同时发展的还有“生态游憩学“,咱们国家林业大学有。专门研究游客的行为、心理,如何影响土地使用。

易非:这就是无痕山林诞生的过程。但可能对你来说,这些都是知识。你和无痕之间有没有些故事,给你带来了深刻的感受?

诺娅:在美国徒步的第一条线路是科罗拉多步道,在上面遇到的一个日本同伴,捡过两次我的垃圾……我就觉得特别羞愧。后来上到PCT, 周围好多徒步者,如果别人逮到你丢垃圾,你就真的会社死。有次我去上大号厕所,出来后被墨西哥同伴骂了一通,他说我离河道太近了,”难道要让别人取水的时候取到你的病原体“。其实我开始无痕,很多时候是受到了同伴的约束。在一个大环境、所有人口径都一致的情况下,很难不做到自我管理。

易非:如果周围只有一个人有无痕的要求,你会觉得”这人好事儿啊“。但是如果大家都这样,你会觉得”是我的问题“。

诺娅:自我PUA。徒步者有时候还会因为无痕吵架。比如,大家觉得果核、橘子皮该不该掩埋?它能降解,所以很多人觉得掩埋是合理的。但是,《无痕山林》教科书、我的美国同伴,就说掩埋不OK。美国可以打猎,有些猎人扒拉开鹿的肚子,发现里面好多没有降解的橘子皮。所以教科书的指令是,如果这种水果不是当地原产的,比如你丢了橘子皮、但这里只长苹果树,当地的野生动物不熟悉,就会把土壤里的果核、果皮扒拉开,当作食物吞下去。

再跟大家补充一个冷知识啊。美国对环保做出最大贡献的,其实是猎人群体。就是那些右派的,平时打猎、钓鱼的“红脖”。因为他们为拿到打猎证,要交巨额的费用,而且很多时候只能打一只。他们对于“无痕”其实是做了最大贡献的。反而是我们这种去山里消耗几千公里的嬉皮士,去山里浪费、消耗,做的贡献最少。

易非:所以主要是资金方面,猎人不论是税也好,为环保提供的钱最多?

诺娅:是,因为他们是靠山吃山,山里生态平衡被破坏了、没野生动物了,他们就什么也打不到了。所以他们反而是最在乎生态平衡的一波人。

易非:对于我们很多外来者来说,我们是以一个游玩的心态。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他们生存的地方。

最开始你说”无痕山林“四个字是存在美式偏见的,因为这个概念诞生于美国。你在世界各地玩户外的时候,会感觉大家对“无痕”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吗?

诺娅:我在秘鲁徒步的时候,有天附近只有一个2位客户的商业队。我发现第二天他们拔营的时候,厕所里的垃圾就被收走了。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在下山签到的时候,要完成一个收垃圾的克重的指标。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跑100公里/英里的越野跑比赛,是要硬性要求你必须去步道上做多少个小时的维护,才能报名,而不一定是通过抽签等的限制……有一系列类似的聪明的办法,不通过道德约束,而间接做到无痕。

易非:中国呢?

诺娅:去年我在中国徒步,很少能看到特别原生原始的地方,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个问题。刚说过,美国诞生无痕,并不是因为它有多崇高,而是因为它无比实际的国情需要。中国的特色是有漫长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多元的民族,所以我们自己的所谓的“痕迹”,我们不能以“西方中心”的视角去看、去评判。留痕不一定是不好的。这些“痕”有可能就是我们对世界历史和文化的最杰出的贡献。我们的人和自然有了5000年的共处的历史,这难道不是一个可以被纪念的东西吗?所以现在有些景区、生态村,有了新的开发方式,展示出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样本。

易非:在东亚文化里,“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大家理解起来会比”无痕“更合适。如果按照最传统的无痕观念来说,人不应该在自然环境里留下任何人的痕迹,那在历史悠久的文明里,这肯定是不一样的。

诺娅:完全同意,所以今天跟大家摊牌,无痕的诞生是美式的、”狭隘“的、由它国情要求的东西。那咱们的无痕,可能就完全不同。

易非:当我们今天说”可持续徒步“的时候,它的主语是谁?是人的可持续,还是环境的可持续?如果是人的可持续,咱们的古话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比如在池塘打渔,渔民会留有余地,让今后也有鱼打。如果是自然的可持续,可能就是希望它一直保留成原来的状态。

诺娅:嗯,这是一个关于“物本”和“人本”的讨论。但人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链条、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只会把地球破坏到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情况,而地球会继续存在。所以最务实的环保观,反而是人本的。

易非:”无痕山林“七原则,可以简单讲解一下吗。

诺娅:刚才通过熊聊到了第三条(妥善处理垃圾),通过山火聊到了第五条(注意野外用火)。

第二条可能是中国户外玩家不太熟悉的:在可耐受的地表行进和露营。去西部徒步,会遇到特别多的牧道,牛羊踩出来的,把山体切得千沟万壑。因为美国目前的步道主要是用来游憩的,很少有过度放牧对山体造成影响,所以他们会特别在意徒步者对山体的影响。他们设计出”之“字形的线路,减小坡度,防止下雨后山体被冲刷而造成的水土流失;但如果你抄近路、直上直下的话,这些努力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近郊徒步,要沿着已经建成的步道行走。

易非:我们怎么判断地表是不是“耐受”呢?

诺娅:其实是有固定区分的。石头、森林里的土壤,一般认为可耐受。草甸草地、湖畔、雪山/冰川、沙漠里的很多土壤,一般认为不可耐受。

国内的朋友都很喜欢在湖边露营,但这个在教科书里要求的是要在水源的200英尺(66米)之外露营。我当时在做这个书的时候就觉得这东西太美国化了,单位都这么别扭……话说回来,之所以要定66米,是因为动物有可能晚上要去用水,或者湖畔有湿地、草甸,生态比较脆弱,铺了帐篷、打了地钉之后,有些植被没法复原。

易非:说到抄近道,我又想到鲁迅说的,“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就是有痕了。

诺娅:咱们五千年啊,我们要活下来呀(笑),所以不可能对土地完全不修改,不可能做到无痕。

大家看这七原则,可能会对第一条感到奇怪,什么叫“事先计划”?感觉特别抽象。但其实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无痕原则。做好“事先计划和准备”,剩下六条都不会出现问题。

比如说,如果你对线路、装备、体能把握得不准确,策划不周,可能就得在恶劣天气中、在高海拔的、暴露的垭口露营,让别人必须对你展开救援。这也是一个不无痕的事儿。如果你在户外,对其他人的生命造成了威胁,大家要牺牲自己来救你,或者说在不适合进山的环境下、必须出动很多人进山,这就是没有“事先准备”造成的有痕事故。

易非:我觉得这就解释得通了。在户外,搜救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话题。不玩户外的人经常在网上批评,玩户外的去到一些危险的地方,但没有保护好自己,会让大量的救援力量进到山里,对大家的生命都是一个考验,也会造成更多的垃圾和碳排放。

诺娅:是的,徒步80%是在家里做的功课,户外的执行只有20%的重要性。

现在大家普遍看重装备,但却没有积累户外知识,导致他出门之前觉得只要装备合格,就不会出事。冲锋衣防水系数够高,睡垫R值够高,就不容易出问题。但其实这样是最容易出问题的。

装备好是重要的,它会让你在出事以后没有生命危险。但是如果只是装备好,就容易出事。咱们都听说过白银越野跑事件。有几位活下来的越野跑者,是衣服救了他们吗?也不是。是山洞救了他们。没有一件衣服可以取代“头上有顶”这件事。我当时经历过两次失温,都是穿了冲锋衣的,最后一方面衣服里面的水比外面的水多,另一方面是:哪怕我有防水的衣服裤子、防水的手套和鞋,我可能依然在大雨里撑不过三小时,最终也是通过搭帐篷、在帐篷里换上干燥的衣服,我才活过来的。

有10种装备被称为“10 essentials”, 十项必需品,包括多余的食物、水、衣物(尤其是雨衣)、光源、火源、刀具、遮阳用品、急救包、导航工具等。这十个东西,不管你是做啥——单日徒步、滑雪、骑自行车,都得带上,哪怕天气很好。

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危险的户外运动,按死亡比例来说,是翼装飞行和徒手攀岩;但按照人数来说,最危险的、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单日徒步,就是因为很多人出了事故之后,没有带雨衣、没有带多余的食物,迷路、坠崖、或者遭遇恶劣天气之后,他过不了夜,撑不下去。所以这10个东西,我就一直放在单日包里,回家后也不拿出来。

诺娅:在场观众里,有多少观众的头灯是有红光的?(有不到五分之一的观众举手)。

很少啊。大家买头灯的时候,可能都会觉得:流明数(亮度)越高越好,不会在乎红光的功能。红光不刺眼,他人可以直视,也不会影响野生动物,最重要是省电。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晚上走过夜路?你会发现头灯光越亮、越刺眼,反而越容易疲劳,越容易看不清。什么东西在夜里能看清?是物体的影子。光越聚焦,物体呈现得越扁平、二维,成了一张白纸,没法辨认物体的深度,反而容易摔跤。只要头灯朝向,向上或向下,多偏离10度,把物体的影子照出来,用红光都可以走很久的夜路。

这说明了什么?如果你只追求高亮度的“高配”头灯,可能就得带更大的充电宝、多余的电池。2万毫安时的充电宝和1万毫安时的充电宝,中间差了一百多克的重量。田禾(另一位三重冠)可能只需要5千毫安时,因为他知道这些东西怎么用、就可以用更少的装备做更多的事情,反而走得更舒服。

刚才说的那节省出来的一百多克,可以带什么?我失温被日本人救下来,他的帐篷是有底布的,我的没有;他带了雨伞,我没力气去背。所以这些是救他命的东西。大家有个思维定势,是一定要选更高配的装备。不是的。最高配的是你的脑子,是你的决策和知识。

所以说,无痕是高级的户外技巧。大家不要把它当成道德约束去看,而要把它当成一个武功的段位去看。华夏民族是特别聪明的。如果用这个视角,无痕为金字塔顶的户外知识更容易传播,有很多花儿可以拉出来。

易非:“事先准备”这条,除了装备,还有什么别的点吗?

诺娅:还有路线的提前规划。去年出过一些事故——比如这里我不过河,有没有什么备选线路?或者说,我该不该撤?户外最大的美德,就是该撤就撤。

我在这里吐个小槽……影视飓风去年年底和Links爬了一个雪山,Links当时其实是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我其实挺同情他当时的处境。Links带着Tim在内的几位没有登山经历的朋友,去爬日本技术含量并不算高的一座雪山,如果天气好,登顶应该是很容易的,甚至他们也没有登顶的刚需。但是那天出发后,天气实在太差了。人站不稳、脸上全是冰渣子,又全是粉雪,倒在风里,一个小时只能前进几百米。虽然他们带的装备,露营是没问题的,但最后还是扒拉开小木屋的门(有顶!)。

但是从视频上看,在场的几位新手,他们不会觉得自己的状况很危急,哪怕Links已经快疯掉了:你们不觉得自己快不活了吗?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新手的时候的状态,我并不知道自己所处的情况有多么危险。后来慢慢打怪升级之后,才知道后怕,才知道那时纯属侥幸,也才知道放弃的艺术。放弃不是说不走了,而是走之前,要看好plan B, 有没有绕的路,有没有更简单的线。

如果这条河你过不了,还能怎么走?怎么判断这个河你能不能过?就是你要确定,万一在河里失足,有没有给你兜底的地方。如果下游有瀑布,就不用思考了。还有要把背包腰带解开,因为背包灌水之后,会把人扣在水里,所以大家落水后第一件事儿,不管你背了多贵重的装备,都得赶快脱包。等等等等。

诺娅:这个图是我去年走珠峰东坡嘎玛沟的装备。大家会很奇怪,为什么你又有硬壳、又带了雨伞?这个就是“头上有顶”。

“事先研究”,当中另一点是看好天气、气候。因为我们当时是雨季,雨水多、但风速小,很适合雨伞。雨伞可以保证我哪怕在有雨衣的情况下、不会因为硬壳里面闷热、外面寒冷,而造成的失温。有那种把伞挂在背包肩带上的适配器(田禾的包上刚好有,现场展示)。

哪怕是垃圾,也不是“带不带走”这么简单。大家的一个难处是,国内很多食品的包装,非常不适合带到户外,更不适合在吃完了之后带走。尤其是自热火锅这种,吃完了之后汤汤水水,如果只带了垃圾袋,容易戳破、封口困难,很多人怕弄脏了包,就把包装扔了。

我遇到的很多人,会提前把食物从原包装里取出来,分装进密封袋里。吃完了之后,密封袋就成了垃圾袋。这样食物和垃圾的体积都能控制。

另一点,是对食物的了解。你要知道哪些食物,又轻又小、卡路里又高。一克橄榄油有200卡;花生酱的克重卡路里也很高。但很多罐头,水分多、卡路里小,就不适合带。走PCT之前,我做了一个表格,把市面上的可以带到户外的食物的单位重量卡路里统计了一遍。

大家现在玩户外,会遇到很多bug, 垃圾桶就是其中之一。除非它是个水泥垃圾桶,焊在地上,不然它可能会被风吹倒,也需要依赖环卫工人,大叔大妈去收垃圾。

易非:我在北京走香八拉(香山到八大处),在起点和终点附近,垃圾箱旁边早就堆满了垃圾。但反而中间游客少的地方,没有垃圾箱,反而更干净。

诺娅:我觉得垃圾多,一定是因为垃圾箱多。这都不是正相关了,而是纯纯的因果关系。你一放了垃圾箱,你就给人心理暗示:这里是可以丢垃圾的;这些垃圾是有人来收走的。

而且这还有破窗效应:一个人丢了,就会有更多人丢;他丢的时候,可能还会觉得是做了好事,“既然这个地方已经有垃圾了,我把垃圾也都丢到别人丢过的地方了,别人来收的时候更方便。”

其实没有人愿意在户外看见垃圾,但是我们现在为减少垃圾所做的努力,反而增加了垃圾。像日本的城市街道上都没有垃圾桶,大家出门前都会有自行准备密封袋、垃圾袋的习惯。

所以有句话叫做“户外是公民的学校”。不是一个硬性的制约……一个警察式的、家长式的管制,而是它让你自然而然地萌生出“我想主动去负责任”的概念。当这个念头是你生发出来的时候,它才会最牢固,你才能坚持得更久。

垃圾是视觉污染。也有光污染(比如刚才说的白光问题)和声污染(比如在户外公放音乐)。还是要尊重一下他人的空间、私密度。

但这个为什么对我们来说比较困难?再次地,美国的人特别少,人和人之间的心理/物理距离很大。我小时候在重庆长大,一打开窗户就能看见别人家阳台上晾的衣服,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感不强。所以美国人定下无痕7原则的时候,认为最终目的是要“保持荒野度”“尊重距离感”。这也是不一定符合我们国情的一条。

易非:为什说无痕是金字塔顶端的知识?

诺娅:当你有了户外技巧,知道怎么规划线路、规避天气,再根据线路选择装备。无痕就是把金字塔下面的基础打好了之后、自己自足了之后,才能有心力、体力去做的事儿。在户外自己都照顾不好,怎么去照顾大自然呢?所以往往在户外最无痕的人,是户外领队。游刃有余,才能有空间去想带垃圾的事儿,也有精力、体力,把无痕收拾好。所以我觉得大家可以把“无痕”当成一个户外目标。

易非:不是一个道德目标,是一个技能目标。

诺娅:是的。

易非:你觉得我们的无痕之路,是一个时间能解决的事情吗?

诺娅: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区别。我们的人口基数太大,从教育的角度讲,需要花很长时间、造成很多破坏之后,才能追上破坏的速度,却没发扭转破坏的结局。

其实我们有很多非常成功的公众教育案例:禁毒,限速,酒后驾车,性教育,甚至全国牙防组还来教过我们小学刷牙……我们如果能够从上到下,效率会非常高。

对于今天在座的朋友,如果离开的时候,知道无痕不只、也不应该是道德标准,而是一个让你在户外更安全、更舒服、更愉快的一件事儿,可能在进山之后,哪怕看见别人不无痕的行为,也不会那么膈应了。如果我们做好自己份内的同时,也更大程度享受了自然的馈赠,是最重要的。

Write a Comment